【希望之聲2024年3月29日】(本台記者謝伯壺綜合報導) 美中貿易戰後,為了防堵中共獲得先進技術,美國陸續祭出多種制裁。現在為了限制中方科技發展,美方正擬定一份黑名單,禁止特定中國半導體工廠獲得關鍵設備。據《路透社》3月29日報導,3位知情人士週四表示,為了讓公司更容易阻止技術流入中國,美國正在制定一份中國先進晶元製造工廠黑名單,禁止其接收關鍵工具。2022年,美國商務部就曾試圖以國家安全為由,嚴格限制北京的科技發展,禁止美國公司向生產先進晶元的中國工廠運送設備。其中一位知情人士說,這份黑名單可能會在未來幾個月內公佈。一直以來,美國公司一直敦促商務部公佈一份清單,否則很難確定中國哪些工廠生產先進晶元。美國官員本週在華盛頓舉行的年度出口管制會議上,回應了這些公司提出的清單要求。美方的動作也顯示,華府正在煞費苦心地加強對中國現有的晶元限制,使美國公司更容易遵守限制。一位在小組討論會上發言的官員表示,「人們會說:『請告訴我們,你真正關心的是哪些先進工廠。』」「如果我們能做到這一點,它可能不會是一個詳盡的清單。但是,我們如果想確定我們關注的這些設施是什麼,希望這會有所幫助,」這位官員補充道。美國商務部拒絕置評。中共駐美大使館發言人則表示,美方應「停止過度延伸國家安全概念,停止濫用國家權力打壓中國企業」。中共統治人民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欺騙。維持大面積的對華廣播不斷傳遞真相,就是持續地給中國注入希望。希望之聲邀請您和我們一起攜手努力。歡迎點擊了解詳情。責任編輯:林莉本文章或節目經希望之聲編輯製作,轉載請註明希望之聲並包含原文標題及鏈接。
行情看法: 短線市場持續震盪消化通膨預期和 Fed 利率,波段回歸基本面,看好季底作帳中小型趨勢成長股。 觀盤重點: 1. 上週 5/6(五) 盤勢:通膨隱憂持續紛擾市場,指數一度大跌超過 380 點,終場下跌 288 點,收在 16,408 點,成交量 2,503 億元,外資轉賣超 2335 億元,投信買超 1.85 億元,融資減少 1.27 億元,櫃買指數 - 1.2%,盤後解盤 https://youtu.be/lXs4uA-Or5E 2. 美股盤後:美非農就業優於預期,市場預期 Fed 仍將積極緊縮貨幣政策,美股續跌,Nasdaq -1.4% 破前低、費半 -0.78%、S&P500 -0.57%,台積電 ADR -0.56%,台指期貨盤後盤 - 41 點(大仁哥提醒:本週美股市場關注重點,週三將公告 CPI 數據,估通膨仍高,但略為降溫,將有利穩定股債市) 3. 焦點族群:通膨持續,大宗原物看漲,帶動 BDI...
市場傳出,今年蘋果將推出的iPhone 13系列最大賣點除了將相機升級之外,在高階Pro系列將會搭載低溫多晶氧化物(LTPO)螢幕。蘋果試圖複製當年iPhone X更換成OLED螢幕的做法,以擴大5G iPhone銷量。那麼,iPhone換了這個LTPO螢幕有什麼好處? 智慧型手機的螢幕技術經歷了解析度、材質以及更新率等多個維度的革新。以往我們覺得螢幕解析度、更新率夠用就行,畢竟再高下去我們很難辨別出它們的不同,譬如 90 分與 95 分的差距。 但人眼適應性極強,想要帶來更好的體驗,螢幕技術必須不斷改革。作為曾經的 iPhone 使用者,在沒接觸高更新率螢幕之前,或許覺得 60Hz 就很夠用,加上 iOS 的順暢,可以媲美 90Hz。不過,如果用過了 Android 陣營那些高更新率螢幕的旗艦機,你可能會覺得世界的一切都變了。   高更新率螢幕的最優解 大家都知道,蘋果的產品一向都不是要搶著當第一個用上新技術的那個人。譬如過去的 Touch ID、雙鏡頭、臉部辨識、OLED 材質螢幕種種,都是Android陣營先推出,但往往先推出的也是問題百出,一直等到後來蘋果再推出相同的東西,技術才算是真正的穩定。 任何新技術,蘋果一旦在量產產品上推出,它的硬體水準和軟體調教都會是行業的翹楚。 所以,對於高更新率螢幕,蘋果之所以遲遲不推出,應該是在尋找當下的「最優解」。 這個最優解其實已經在蘋果產品中出現,並且 Android 陣營中也有了相應量產的產品,它就是 LTPO OLED 螢幕(以下簡稱 LTPO)。 LTPO 技術的全稱是 Low Temperature Polycrystalline Oxide,中文譯為「低溫多晶氧化物」。它叫什麼,是怎麼形成的其實對於我們消費者來說,其實並不重要,畢竟朗讀和背誦並不一定能在考試中拿分。 ▲ Apple Watch Series 5 支援始終顯示. LTPO 技術最大的優勢是支援自適應調整 OLED 螢幕的更新率,理論上最低可以達到 1Hz,進而降低高刷新率螢幕一直存在的顯示時的高能耗。Apple...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4年07月27日訊】英國智庫「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最近在一份報告中公布衞星圖像,顯示阿聯酋空軍和中共空軍的演習正在新疆和田機場進行。報告指出,一個特別的問題是,演習為北京提供了潛在的收集西方先進戰鬥機資訊的機會。阿聯酋空軍和中共空軍從7月10日到7月下旬,在新疆進行第二次「獵鷹之盾」聯合訓練演習。阿聯酋在去年第一次聯合演習時,把法國設計的「幻影」(Mirage)戰鬥機帶來了新疆。今年又多了一架美國波音的C-17全球霸王III型運輸機。智庫「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最近在一份報告中說,儘管在和田機場,「幻影2000-9」和中共空軍飛機分開部署,但中共空軍可能利用這個機會測試自家的雷達和飛彈系統對「幻影2000-9」的效果。台灣國防大學政戰學院前院長余宗基:「跟阿聯酋的聯合軍演它可以獲得到的經驗包括對於幻象戰機的各種電子參數、操作性、配備的武器裝備,對中共的戰機構成什麼樣的威脅,這是硬體的部分。軟體部分就是,不管是阿聯酋或台灣的幻象戰機,其實它非常重要的都是法國幻象系列的總指教官在進行經驗傳授跟戰法戰技的訓練。他的戰術的優點跟弱點,就很容易藉由這種所謂的聯合軍演的方式掌握到。」阿聯酋的統治者謝赫穆罕默德·本·扎耶德是美國的重要盟友,不過近年來,阿聯酋空軍和中共空軍以及中共的國防航天領域的關係不斷發展。2022年初阿聯酋從中國訂購了十幾架「L-15A」(Hongdu L-15A)先進噴射教練機。此外,IISS報告也提到,巴基斯坦是中國最大的國防出口夥伴,擁有中國設計的兩款前線戰鬥機,一款巴基斯坦稱為JF-17「雷電」(Thunder)(中國稱「梟龍戰機」(Chengdu JF-17)),另一款是「殲-10C」(Chengdu J-10C)。去年中共和巴基斯坦在中國西北部舉行了「雄鷹-10」(Shaheen-X)聯合空中演習。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戰略與資源所所長蘇紫雲:「(中共)它與巴基斯坦的一些演練也會有類似的狀況。因為巴基斯坦同樣有裝備這個F16。所以一些基本的飛行性能參數就被中共所用。第二個是類似的狀況包括前美國空軍的飛官,那麼他去中共那邊發展就等於協助中共空軍練兵,把西方美國還有北約的空中的一些準則跟戰術戰法來模擬給中共,所以這個在中共的機隊作戰的能力上面,就會形成一個類似洩密的狀況。」巴基斯坦也經常參與國際軍事演習,這給了中共戰鬥機與西方戰鬥機一起訓練的機會。例如今年6月,美國空軍中央司令部和巴基斯坦空軍舉行了「獵鷹爪2024」(Falcon Talon 2024)雙邊軍事演習,在該軍演中部署了美軍F-16戰鬥機,和巴基斯坦的JF-17「雷電」戰鬥機。除了戰機硬件軟件的洩密,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點是,台灣空軍擁有「幻影2000」戰鬥機,也擁有最先進的F-16戰鬥機,中共可能通過與他國軍演模擬交戰,積累經驗。蘇紫雲:「儘管台灣的幻象2000戰機跟阿聯酋有一些細微的不同,可是在大致上的架構是一樣的,特別是飛行的性能也可能相近。那這個對中共來講就產生另外一個意義了。也就是阿聯酋的幻象2000在飛行的時候或在跟中共軍機演習的時候,就是雷達的反射特性會給中共空軍很大的一個情報也就是如果在台海上空它可以依照這個雷達的資訊來快速的判定台灣的幻象2000的一些特徵。」這些已經引發了美國的擔憂,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戰略與資源所所長蘇紫雲表示,未來估計西方國家在出售這些武器的時候會更為有更多的防護措施,避免中共透過軍事外交的渠道去剽竊西方的一些戰術戰法或者是硬體的技術。編輯/尚燕 採訪/易如 後製/王明宇
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泛科學為宣傳推廣執行單位。採訪撰文/林承勳、簡克志美術設計/林洵安、蔡宛潔解開 40 年珊瑚同步產卵謎團早在 1980 年代科學家就發現,珊瑚彼此之間很有默契,會在短時間內一起繁殖,附近水域瀰漫大量珊瑚卵,形成令人歎為觀止的壯麗畫面。對於珊瑚同步產卵現象,過去學者推測是受到溫度、潮汐、光線等因素影響,但觸發產卵的關鍵原因一直都沒有被確認。經過 40 年,在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團隊努力下,終於揭開秘密!中研院「研之有物」專訪野澤洋耕副研究員與林哲宏博士後研究員,他們發現珊瑚同步產卵的關鍵就在於日落到月昇的黑暗時間。野澤洋耕的團隊在臺灣綠島進行長期觀察和研究,終於發現珊瑚同步產卵的關鍵因素。珊瑚繁殖季(南臺灣約 4-6 月)滿月過後,日落到月昇之間的黑暗期觸發了珊瑚產卵的條件。圖片為正在產卵的環菊珊瑚。圖/林哲宏奇怪的知識增加了:原來珊瑚是一群型態差異相當大的動物!由於珊瑚只能附著在固定位置、無法移動,因此曾被誤認為是植物。而且珊瑚的外觀又很容易誤導民眾,直覺認為一大株珊瑚就是一個生物體。但事實上,大多數的珊瑚其實是一群珊瑚蟲的聚落;只有少數像蕈珊瑚科(Fungiidae)部分種類,才是一隻巨大珊瑚蟲為一株珊瑚個體。以造礁珊瑚為例,珊瑚蟲聚落可分成非生物與生物兩個部分:成分為碳酸鈣的珊瑚石是保護殼和居所;覆蓋在珊瑚石上面的就是無數隻活跳跳的珊瑚蟲。珊瑚蟲被分類在刺絲胞動物門,牠們外觀跟同門的海葵相似,有著圓筒身軀、一個開口,開口周圍分布數隻觸手,觸手上密布著刺絲胞,能捕撈浮游生物來吃。珊瑚蟲另一種食物來源是由互利共生的蟲黃藻提供,蟲黃藻會行光合作用產生養分與氧氣,同時也為白色的珊瑚石、透明的珊瑚蟲帶來繽紛色彩。造礁珊瑚(又稱石珊瑚)的珊瑚蟲聚落,最初都是從一隻珊瑚蟲開始,透過緩慢持續的生長過程,才逐漸長成我們看到的珊瑚礁。圖/iStock在海裡看到大大小小的珊瑚,最初都是由一隻體積微小的珊瑚蟲,分裂再分裂而來,珊瑚蟲們不斷進行無性生殖,經年累月分裂出大量個體。為數眾多的珊瑚蟲們世世代代分泌的碳酸鈣逐漸堆積,一直到如城堡般巨大,就形成所謂的「珊瑚礁」。珊瑚礁被科學家們認為是海中的熱帶雨林,提供魚類、甲殼類等生物棲息地與豐富食物、能量。中研院副研究員野澤洋耕認為,珊瑚是種非常神奇的生物,從原本微小到肉眼無法辨認的一隻珊瑚蟲個體,居然能不停分裂生殖,最後數以億計隻珊瑚蟲群聚成唯一能夠從外太空觀察到的地球生命:大堡礁。只是,珊瑚蟲用分裂生殖新增的,是跟上一代基因、外形一模一樣的個體,這類無性生殖無法增加基因多樣性,還會讓族群失去面對環境變動的適應能力。因此珊瑚必須要另外花費時間、能量排精產卵,行有性生殖製造具有嶄新基因的後代。珊瑚也懂投資?雞蛋分籃放與孤注一擲的產卵選擇不像魚類可以找到配偶後再產卵受精,固定不動的珊瑚只能直接把精卵釋放到海水中。為了克服無法移動的劣勢,牠們會採取同步策略,約好在短時間內一起排出數量驚人的精卵。如此一來就能大大提高精卵濃度來增加受精成功率,即使有掠食者在旁想趁機飽餐一頓,也會頓時眼花撩亂、顧此失彼。人們眼中珊瑚產卵的美景,同時也是生物為了繁衍而克服大自然困境的努力。珊瑚同步產卵還能再細分成兩種模式,野澤洋耕指出,珊瑚一年只產卵一次,有些種類偏好分散風險,群體內珊瑚同時產卵,各群體間則是彼此錯開,可能往前往後幾天;另外有些珊瑚則是孤注一擲,約好「全部」一起生。相對來說後者受精機率當然更大,但當天要是碰到暴雨、颱風等天氣因素攪局,該年可能幾乎不會有後代成功生存。「看起來風險很高,只是既然會演化出不同方法,就代表雙方各有優勢。」野澤洋耕解釋地說。但不管是謹慎還是賭性堅強的種類,無法移動、不能彼此溝通的珊瑚,到底是用什麼方法約好一起產卵?自從 1980 年同步產卵現象被發現後,這謎團足足讓世人困惑了 40 年之久。七年田野調查資料顯示,關鍵因子藏在月週期裡從 2010 年開始,野澤洋耕的研究團隊每年都會在珊瑚繁殖季(南臺灣通常是四、五、六月),來到綠島潛水調查。調查期間,團隊每晚下水記錄珊瑚種類、數量與排卵時間,在累積七年的調查資料後,博士後研究員林哲宏發現每一種珊瑚都有明顯的生殖模式。根據研究團隊現有紀錄,隸屬於繩紋珊瑚科(Merulinidae)的珊瑚是採取分散風險策略,不同群體分批同步產卵。雖然群體間產卵日子錯開,但時程非常固定,都是在「滿月」之後五到八天;綠島還有另一大宗珊瑚,是分在軸孔珊瑚屬(Acropora)下的一些種類,牠們是「全部」約好在同一天產卵,但到底是哪一天,每年觀察到的日期都不太一樣。「繩紋珊瑚科就是固定在滿月後五到八天產卵;軸孔珊瑚屬也是在滿月後,但毫無規則可言。」林哲宏說。即使如此,兩者都是在滿月後產卵,研究團隊於是鎖定月週期的因子:月光,來進行檢驗。繩紋珊瑚科 vs 軸孔珊瑚屬。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Wikipedia、iStock)室內室外重複操作結果都顯示:夜間光源會抑制珊瑚產卵由於繩紋珊瑚科的環菊珊瑚(Dipsastraea speciosa)在綠島很常見,觀察、樣本取得都很容易,加上生殖時間又有跡可循,團隊就選擇該物種來進行實驗。「將月光遮住後,環菊珊瑚就提早產卵了。」野澤洋耕表示,初步實驗結果意味著滿月後的黑暗,就是通知珊瑚準備產卵的環境訊號。環菊珊瑚隸屬於繩紋珊瑚科,群體間大量產卵通常發生在滿月之後五到八天。圖/林哲宏為了避開其他環境因子干擾,實驗首先是在研究室的水缸中進行;接著團隊來到綠島北邊的公館附近,要確認珊瑚不論是在人工環境或自然棲地中,都會因為黑暗籠罩提前產卵。「我們每天都下水,在滿月前三天、前一天,還有滿月後一天幫珊瑚蓋上不透光的鋁箔布或透明布。」林哲宏說。結果符合預期:珊瑚越早被蓋上黑布,就會越快產卵,很規律地在接收到黑暗訊號之後的五到八天大量產卵。研究團隊在綠島設置實驗觀察環菊珊瑚產卵,人工控制在滿月前三天、前一天和後一天都不照月光,發現珊瑚越早蓋上布,就會越早觸發產卵時機。圖/PNAS不同光譜的光源,都會有相同的抑制效果除了照光與否,林哲宏還加入光源光譜與密集度的試驗。因為 2006 年刊登在《Science》期刊的一篇論文指出,珊瑚可能會偵測月光。野澤洋耕提到,論文中說明珊瑚只要照到月光,體內的 cry 基因就會表現,而且 cry 基因對藍光特別有反應。所以團隊再回到研究室內,用人工光源模擬月光強度,分別給予紅、藍、綠三種不同色光,想確認是否真的如文獻資料敘述,不同光譜光源會給珊瑚帶來不同程度的刺激。但實驗證實,三種色光照下去,珊瑚都一樣不產卵。也就是說,目前蒐集到的線索都指向:黑暗是珊瑚產卵的關鍵。40 年珊瑚之謎,謎底就是日昇與月落之間的黑暗時段經過一連串抽絲剝繭,終於確認夜間光線會抑制珊瑚產卵。然而團隊想進一步了解,珊瑚於漫漫長夜中只要一瞬間照到光就會被干擾,還是要有多長曝光才能達到抑制效果。因此團隊在實驗室環境中,個別探討了整晚黑暗、整晚照光、前半夜(日落到午夜)照光,還有下半夜(午夜到日出)照光等四種情形。結果顯示,下半夜照光跟整晚保持黑暗的組別一樣,珊瑚在五天之後同步排卵;前半夜照光,效果與整晚照光相同,會讓珊瑚延遲生產且產卵同步率下降。「看到這現象,我們推測珊瑚感應光線的受器應該有『營業時間』。」林哲宏笑著說,受器營業時間大概是在日落後到午夜,不過不同珊瑚個體還是存在著些許差異。答案終於揭曉:以環菊珊瑚來說,只要連續兩個夜晚,於日落後有一小時左右的黑暗時段,就達成同步產卵的要件。這也解釋了珊瑚為什麼都挑在滿月後繁殖,林哲宏指出,因為地球自轉同時月球又繞地球轉的緣故,每天月球升起的時間會延遲約莫 30-70 分鐘[註1]。對照繁殖季四月的月週期,月初時月球升起會落在下午兩點多,之後每天延遲直到滿月,月球才會於日落後升起,而中間的黑暗期就是在告訴珊瑚:可以準備生產了。選在滿月後生產是有其優勢的,野澤洋耕提醒說,環菊珊瑚產卵適逢黑暗、小潮,昏暗的環境能稍微蒙蔽掠食者目光,加上小潮時海浪沒那麼強,精卵不至於馬上被沖散。研究團隊經過長年自然觀察以及實驗條件的控制,終於找出珊瑚同步產卵的秘密,關鍵就在繁殖季的滿月日之後的黑暗期。圖1顯示滿月日之前,月光會抑制珊瑚產卵,圖2顯示滿月日之後,日落月昇中間的黑暗期,觸發了珊瑚產卵的條件。圖/PNAS收到「暗」示後,珊瑚卵需要五天催熟至於繩紋珊瑚科固定在滿月後五到八天產卵的微觀機制,研究團隊還在努力研究中,有可能與精、卵的成熟機制有關,以下是研究團隊針對觀察現象的推測。繩紋珊瑚科是雌雄同體,珊瑚蟲體內先產生精子與尚未成熟的卵子,當珊瑚接收到連續兩天黑暗的刺激,卵子的細胞核就會逐漸往卵細胞邊緣移動。整個過程稱作胚核遷移(germinal vesicle migration, GVM),需要花費五天左右。胚核遷移完成後,卵細胞核會開始瓦解,耗時約莫三到四個小時,稱作胚核破裂(germinal vesicle breakdown, GVBD),此時卵細胞幾乎已經為受精做好準備。接著,成熟的卵子與精子會被打包在一起,變成叫做「精卵束」的構造。野澤洋耕提到,精卵束被珊瑚排出體外後,會一路浮到水面,畢竟精卵在二維的海面相遇機率要比在三維的水下空間來得大些。精卵束在水面破裂,釋出的卵子只剩最後一個步驟:擠出細胞內的極體(polar body),就可以跟精子結合了。有趣的是,年輕的卵會優先跟不同珊瑚的精子結合;但時間一長,即使是同一個珊瑚的精子也會接受。「不然再等下去,不是被沖散就是被吃掉,受精機會只會越來越渺茫。」林哲宏補充地說。成功受精後受精卵會沉到水裡,並發育成一隻具有纖毛、可以自由活動的實囊幼蟲。實囊幼蟲會花好幾天在海底尋尋覓覓,待找到合適的地點,就附著、變態成為再也無法隨意移動的珊瑚蟲。接著珊瑚蟲會不停地分裂、分泌碳酸鈣,長成一株株珊瑚。野澤洋耕副研究員解釋目前正在研究中的珊瑚產卵微觀機制。圖/研之有物奇妙機緣讓多年研究心血登上國際期刊「說起來實在幸運,原本稿子都投到其他期刊去了。」論文第一作者林哲宏笑著說,前一陣子日本學者高橋俊一來臺灣訪問交流,意外讓這次珊瑚產卵新發現得以刊登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琉球大學教授高橋俊一在中研院停留時,順道拜訪同鄉人野澤洋耕的研究室,閒聊之下發現兩人居然還是大學同學。「大學時我們僅是點頭之交,畢業後再也沒有對方消息了。」野澤洋耕表示,高橋俊一後來在琉球大學進行熱帶生物基因、分子領域研究;自己則是在中研院、綠島兩邊奔走,做珊瑚生態、行為調查,沒想到老同學會偶然在學術圈再度相遇。在高橋俊一的建議之下,雙方合作將實驗擴展得更加完善。林哲宏提到,高橋提供一些安排實驗、投稿期刊的秘訣,像是在實驗室內與自然環境中重複出相同結果,增加成果的說服力;撰寫論文時盡量保守,只寫已經確定的內容,不要節外生枝;還有花心思修飾文字段落安排,保持耐心與審查委員溝通等等。巧妙的緣分促成臺日研究團隊跨國合作,也讓野澤洋耕與林哲宏等人多年來勤奮研究的成果有機會能夠被刊登在重量級期刊中,讓珊瑚產卵真相可以得到更多注意。珊瑚產卵研究需要長時間投入,野澤洋耕副研究員(中)與林哲宏博士後研究員(右)團隊多年研究成果,終於刊登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圖/研之有物艱難的生態研究柳暗花明,組成跨國團隊再出發回想起當初因為潛水的興趣才選擇珊瑚當作研究主題,經過 20 多年後,野澤洋耕慢慢開始期待自己的研究,能為持續減少的珊瑚族群帶來些貢獻。野澤洋耕提到:「很開心可以在這裡研究,中研院的支持讓我沒有後顧之憂。」解開環菊珊瑚的同步產卵之謎後,林哲宏接下來要到現任老闆的老同學:高橋俊一在琉球大學的實驗室,展開新的珊瑚研究計畫。而野澤洋耕表示,他還是會繼續協助林哲宏的博士後研究,因為這次主要聚焦在環菊珊瑚,他們還想知道同樣是繩紋珊瑚科的其他種類,是否也是因為黑暗刺激同步產卵;還有軸孔珊瑚滿月後不規律的產卵模式,以及缺乏光照反而不產卵的現象,背後是否有更多秘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珊瑚產卵的成果發表後,野澤洋耕收到來自以色列巴伊蘭大學學者 Levy Oren 的來信。Levy...
中美科技戰白熱化,《路透社》7日取得美國參院的立法草案文件指,美國擬在5年內對基礎和先進科技研究方面投資1,100億美元,並限制中國企資參與美國的一些建造項目,以應對來自中國不斷上升的競爭壓力。北京曾多次表示,中方致力與美方發展合作共贏的關係,呼籲美方停止推動針對中國的消極議案。 該《無盡前沿》法案(Endless Frontier Act))的文件長達131頁,將授權將950億美元的大部分資金用於關鍵技術領域,包括人工智能、半導體、量子計算、先進通信、生物技術和先進能源等,並撥款100億美元,設立至少10個區域技術中心,以及建立供應鏈危機應對計劃,解決芯片缺口等問題。 法案還尋求促進基礎研究、加速創新,推動關鍵礦產開採戰略和技術,以消除「國家對易受供應中斷影響的礦產和礦物材料的依賴」。同時,它還將阻止中國企業在沒有獲得豁免的情況下,參與「美國製造」項目。該項目由美國政府和企業主導,旨在增強工業競爭力,減少能源使用,加強國家安全。 法案還將指示商務部建立「供應鏈韌性和危機應對項目」,以增加供應鏈在面臨流行病、網絡攻擊、地緣政治、大國衝突等的抵禦和恢復的能力。法案已由參議院商務委員會主席Maria Cantwell和該委員會最高共和黨人Roger Wicker修改,將於下周進行辯論。 此外,共和黨籍眾議員Andy Barr也提出法案,要求美國政府向FBI提供資源,以打擊中國在美國大學裡的「間諜活動」。該法案建議設立56個新的聯邦調查局特工職位,專門調查中國人才交流計劃「千人計劃」等竊取技術的行為。北京已嚴厲駁斥有關說法,強調中國的科技發展從不靠偷和搶。 【中美角力】彭博:拜登或保留特朗普年代中國投資禁令 【中美角力】拜登政府據報擬修改中企在美上市禁令 拜登想複製中國基建奇跡  卻被疑錢從哪裡來? 責任編輯:陳建錫 緊貼中國國情最新發展,Bookmark hket.com中國頻道 讚好《香港經濟日報 hket.com》粉絲專頁
Gogoro 於上個月底宣布與台電攜手合作,共同開發「分散式儲能系統回輸電網」技術,未來 Gogoro 的電池交換系統(Gogoro Network) 將可隨時接受調度,使每一座電池交換站將成為提供分散式電源的儲能站,能在電網有額外需求時,把站中智慧電池內所儲存的電能回輸至台電電網,成為世界首座電動機車 V2G 電池交換站。預計在今年底,電池總容量可高達 1.3 GWh,足以提供台北市運行 43 分鐘的電力需求。 V2G 電動車入網,備援電力靈活調度 不只 Gogoro 電動機車,一組電動汽車電池可儲存高達 100 千瓦的電量,足夠提供一戶住家使用一週。大家較熟悉的電動車使用方式,是由電網供電至電池,為電動車充電,此一流程稱作 G2V( Grid to Vehicle);而如果是電流方向相反,改為將電動車的儲存電量回輸至電網,就是所謂的 V2G(Vehicle to Grid)技術。換言之,G2V、V2G 的概念就是透過智慧電池交換站,視情況而定,讓電流(電能)在電動車輛以及供電網之間往返。 由於電動車在使用性質上,呈現白日尖峰時段用電需求量大、夜間離峰時段家用慢充,正好能分別滿足儲能系統充電削峰、填谷作用,維持電網穩定。另一方面,車主也能受益於夜間時段較低廉的電價,進而形成消費者選購電動車輛的誘因之一。 ♦ TO 推薦閱讀:向輪流供電噩夢說再見?Gogoro、台電打造世界首座電動機車 V2G 電池交換站,換電站變身虛擬電廠 此外 V2G 技術也為儲能系統達成「去中心化」,多元化的供應來源有助於削減短期價格波動,分散式的系統更能提高發電、儲電與供電程序的效率與穩定度。 永續綠能、環保減碳,藉由 V2G 這項科技創新,電動車輛不再只是都市代步工具,搖身一變成為能即時支援供電網絡、移動式的儲能裝置。 歐洲積極部署 V2G,綠色能源自主勢在必行 歐洲國家也開始出現汽車產業開創 V2G 應用的實例,像是美國加州車聯網綠能技術公司 Nuvve Corporation 的聯合企業...
金價重回重要均線上方!黃金最新技術分析:若攻克關鍵阻力區域 金價有望刷新年內高點 24K99訊 周二(2月8日)亞市盤中,現貨黃金維持升勢,現報1822美元/盎司附近。知名財經網站FXStreet分析師Anil Panchal周二最新撰文,對金價技術前景進行分析。Panchal指出,假如攻克關鍵阻力區域1828-32美元/盎司,金價有望刷新今年高點。 Panchal寫道,金價周二亞市盤中在1820美元/盎司附近受到支撐,周一金價創下1月底以來的最大單日漲幅。金價交投在200日均線上方,加之相對強弱指標(RSI)和MACD指標傳遞正面信號,這讓黃金多頭保持希望。 周一,受通脹憂慮和揮之不去的地緣政治風險支撐,金價攀升至逾一周高位。黃金被認為是對抗高通脹的一種對沖手段。 現貨黃金周一收報1820.37美元/盎司,上漲12.60美元或0.70%,日內最高觸及1823.47美元/盎司。 美國1月通脹數據將于本周四出爐。根據彭博調查經濟學家的中值預測,美國1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可能同比上漲7.3%,為1982年初以來的最大同比漲幅。剔除波動較大的能源和食品的CPI料將上漲5.9%。 Panchal指出,從技術面來看,根據黃金日線圖,金價延續了1月末從2021年9-11月升勢的61.8%斐波那契回撤位反彈的勢頭,重新回到200日移動均線上方。 Panchal稱,由于MACD的看跌傾向逐漸消退,RSI逐漸改善,支撐了金價突破200日移動均線的漲勢,下一短期阻力在1825美元/盎司附近。另外一個關鍵的短期上行障礙是1828-32美元/盎司之間的五周水平區域。突破這一區域將使黃金多頭瞄準2022年的新峰值,超過1853美元/盎司。 (現貨黃金日線圖 來源:FXStreet) 下行方面,200日移動均線1806美元/盎司和1800美元/盎司關口可能限制金價短期跌勢。假如失守上述水平,那么61.8%斐波那契回撤位和78.6%斐波那契回撤位(分別接近1780美元/盎司和1753美元/盎司),將吸引黃金空頭。 Panchal稱,一旦明確跌破1753美元/盎司,將令黃金空頭毫不猶豫地挑戰2021年9月低點(接近1721美元/盎司)。 就短期趨勢而言,Panchal預計,金價將進一步上漲。 香港時間12:12,現貨黃金報1821.84美元/盎司。 【廣告】微信掃碼,領體驗賬戶贏真金白銀! 手機用戶請截屏保存二維碼,用微信掃一掃調取圖片識別。 原文鏈接 免責聲明: Fusion Media would like to remind you that the data contained in this website is not necessarily real-time nor accurate. All CFDs (stocks, indexes, futures) and Forex prices are not provided by exchanges...
「DevDays Asia 2022 亞太技術年會」睽違兩年再度以實體形式熱烈開展。今年在數位發展部指導下,由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台灣微軟、電子時報共同主辦,以「數位韌性造局,跨域永續共贏」為主題,首次橫跨兩地推出高達 82 場技術講座,於 11 月 15 日(二)至 11 月 17 日(四)在台北華南銀行國際會議中心,以及 11 月 22 日在高雄展覽館接連盛大登場。 微軟執行長薩帝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甫提出「Digital Imperative 數位轉型 勢在必行」概念,建議企業將科技植入每一項關鍵業務流程中,從而提高生產力。伴隨 IT 環境與技術複雜性日益提升,技術人才的跨域協作和前瞻科技解方之結合,成為現今企業數位轉型的核心動能,唯有兩者並濟,方能打造產業強韌的數位體質。 「DevDays Asia 2022 亞太技術年會」再度延攬微軟首席專案經理 Michael Bowman 與微軟首席軟體工程經理 Donny Luu 等微軟總部重量級技術主管來台,並新增四大精彩主題課程,與開發者共同探討趨勢前沿: 跨域協作(Interoperability):跨域協作須鏈結多元工具及技術,以賦能人才打破科技藩籬,實現協同合作。本次大會特邀微軟總部技術主管,以國際視野分享合規法遵下的跨域協作實施要點,以及微軟對於完善跨領域協作體系之承諾。 永續大未來(ESG-Sustainability):近年來,企業紛紛吹起綠色轉型浪潮,本次年會將展現如何透過微軟永續雲(Microsoft Cloud for Sustainability)及 Power Platform 建構 ESG 平台,達成企業自動化與智慧化的排放數據收集與管理,在永續賽局中奪得致勝先機。 工業元宇宙(Metaverse):微軟致力於將跨平台技術服務與元宇宙布局相結合,力助多元產業開創嶄新可能。本次年會也將首度在台現場展示微軟總部最新的工業元宇宙實作應用,勾勒與會者對未來技術的無限想像,並持續在產業端賦能企業與使用者。 低程式碼開發(Low code & no code):低程式碼開發逐漸降低業務創新門檻,年會中將介紹如何以 Azure 應用程式與 Microsoft Power Platform 等低程式碼工具平台助企業提升敏捷性與業務擴張的靈活度,加速應用遍地開花。 今年課程也涵蓋大數據與人工智慧(Data & AI)、開源技術(Open Source)、雲原生應用(Cloud Native)、開發與維運(DevOps)、商務流程優化(Business Process)、混合辦公模式(Hybrid Work)、產業情境應用(Industry Solution)、物聯網應用(IoT)、資安思維與應對解方(Security)及法遵與合規性(Compliance) 等 10 大熱門技術議題。 「DevDays Asia 2022 亞太技術年會」首度移師高雄,將台北場內容原汁原味搬進港都,串起更加緊密的南北科技鏈,實現技術無屆,邁向數位共榮。此外,今年也加開 5 場歷年來廣受好評的實作工作坊(Hands on Lab),創造與一流技術專家近距離切磋交流之機會,並同期舉行黑客松,

最近的帖子